而织袜机在使用之初更不幸:1000台新机器被砸毁,工厂被焚烧,甚至发明人也被威胁而四处逃命。
特别地,协调推进双碳目标下的四组关系,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亟待回应的重要问题。全球知名的综合评估模型还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PPA模型、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的GCAM模型、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MESSAGE模型、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的AIM模型、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REMIND模型、荷兰环境规划院(PBL)的IMAGE模型等。
事实上,国内学者关于综合评估模型的自主研发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具备较好的基础实力。实现这一方向的创新,将有助于显著提高我国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应用能力,以及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中国将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对《巴黎协定》自主贡献目标(NDC)的延拓和强化,一方面将时间尺度从2030年延展至2060年,后者与全球净零排放目标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将碳达峰的相对约束转向碳中和的绝对约束。构建综合评估模型的学习成本曲线非常陡峭,需要有足够规模和能力的人才团队投入多年时间、整合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开展长期、连贯、有传承性的科研工作,还需要为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敢于摒弃短平快、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保障机制。基于这些模型的相关研究,也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IPCC历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及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基础。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能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估建模理论与应用(72022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碳中和 。一方面积极吸取先进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加强模型队伍建设和技术学习。消息传开,一时间人们如临大敌、忧心忡忡。
第二次技术革命时(1900年)为20多亿。事实上,机器导致失业的说法由来已久。比如使用机器,机器会代替人工,是人们看得见的结果。前面已经分析过,高效率机器会替代部分人工,但研发、制造机器同样需要人工,而且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世界人口增加的同时,就业岗位也相应增加,这不也证明新机器(新技术)可创造就业么? 是的,从长期(动态)看,机器导致失业并不成立,是个假命题。1760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棉纺机,没想到在推广应用时却遭到了强烈抵制,理由是,它威胁到了棉纺工人的就业。
若如此,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而使用机器越多,所需操作人员也会越多。甚至有人建议,为了稳就业,应适度控制使用高效率机器。我这里要指出的是,若为了稳住眼前就业而放弃使用高效率机器,产业不能及时升级,将来的代价会更高,会有更多人失业。1760年,当时英格兰仅有5600人从事棉纺业,而到1787年,从事棉纺业的人数达到32万。
若需求增加到20000套,企业需雇佣80人,就业人数则不减反增。所以明智的选择:政府在做好失业保障和转岗培训的同时,鼓励企业使用高效率机器。这样雇工达到75人,大大超过了使用新机器前的雇工数。短期失业增加,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进入专题: 失业 。看不见的是,采用新机器后生产率提高,供给增加,西服价格下降。
10多年前国内网购刚刚兴起,就听一位经营超市的老板抱怨说:电商挤压实体店,导致实体店门庭冷落,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关门,员工也下岗失业。到了第五年,企业又购进50台新机器,需再雇25人。
再往前追溯,反对使用机器的浪潮最早起源于英国。现在需要讨论的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样应对?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了一份报告,称5年后将迎来一场机器人革命,全球将有8500万人工岗位被替代。而织袜机在使用之初更不幸:1000台新机器被砸毁,工厂被焚烧,甚至发明人也被威胁而四处逃命。比如纽约电气工会就规定:原来由机器安装的设备,必须拆解后改由工人在现场手工安装。经济学逻辑说,一个企业若选择用机器替代人工,一定是成本更低,利润更高。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提出:机器只有在不使人们失业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市场对新机器的需求增加,必带动机器生产部门就业增加。眼见为实,人们当然相信自己看见的。
可从某个特定时点看,机器会增加失业却是真的。怎样解释上面这种现象?我在本专栏发表的《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一文中,曾提到过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一个重要观点: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要重视看得见的,更要重视那些看不见的结果。
由于纺织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为提高生产效率,企业都会使用效率高的机器。若这样看,也就能理解当年英国采用织袜机后,60年从业人数为何能增加100倍。
此事过去100年后,英国学者威廉·费尔金于1867年出版了《机器针织史》。正因为看不见,人们才会抵制使用机器。棉纺业短短27年从业人数为何能增加近57倍。再有一个看不见的角度:即产业链。
生产钢铁需要矿石,采矿业就业也会增加。假若我说使用高效率机器不会增加失业,恐怕会有读者不同意。
不过时过境迁,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改变了之前的做法。而采用效率更高的机器只需雇佣40人,会有10人失业,这是人们看得见的。
由此推理,整个社会就业岗位必然会增加。假若某服装厂每年生产1000套西服,需雇佣50人。
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就曾有学者将失业归罪于使用机器。第三次技术革命时(1950年)增至30多亿。后来政府出动了军队,抵制浪潮才得以平息。但从长期(动态)看,却可能增加就业。
现在企业决定购进50台全自动机器,新机器一人可操作2台,只需雇25个人,其余25人得下岗。7年前与几位同事赴广州调研,在参观一家制造企业时主事人介绍:用数控机器替代了1/3的人工后,生产效率反而更高。
1970年,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发表《世界贫困的挑战》,明确反对使用高效率机器。他研究发现:与18世纪末相比,英国19世纪60年代织袜业雇佣的劳工人数不仅未减少,反而增加了100倍。
正因如此,当年罗斯福才提出使用机器要以不增加失业为前提。从某个时点(静态)看,使用机器确实会使一部分人失业。